遠見雜誌 |
第 248 期 2007.02.01 出刊 |
迎接大東亞,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更新新加坡 |
作者:楊瑪利、游常山 攝影:陳之俊
|
領導國土面積僅兩個半台北市大、國民平均所得卻幾乎是台灣兩倍的新加坡,剛滿三年半,李顯龍顯得愈來愈駕輕就熟。55歲、身高一米八二的李顯龍,鬢角微白,身材修長、手掌碩大、手指修長而冰涼,那是1992年罹患淋巴癌治癒後,刻意調整以避免上火的體質。
他的辦公桌正前方牆壁上掛著一行字:「居安思危 戒奢以儉」他說:「這是我的治國座右銘,因為新加坡是小國家,我們必須很勤儉。」
一再強調新加坡的小,凸顯出小國必須時時居安思危才能生存的挑戰,這幾乎已成為新加坡歷任總理最嫻熟的政治修辭了。李顯龍的華文底子好,在回答記者詢問, 新加坡財政部監督的淡馬錫控股集團,為何一定要有高獲利,他甚至用「這是新加坡幾十年努力辛辛苦苦存下來的,用完了就沒有了,這筆錢,其實是棺材本」的強 烈形容詞,令人聽聞後,印象極為深刻。
在公開場合,李顯龍經常帶著陽光般的燦爛笑容,永遠讓人覺得窩心。「代表,你好!」台灣駐新加坡代表處代表胡為真,最難忘上任第一次見面時,李顯龍真誠的用力握手,和那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。
新世代!開放金融收購大東亞
2004年起,第二代政治家李顯龍執政後,新加坡突然又引起世界矚目,經濟連續三年高度成長,2006年的經濟成長甚至達到7.7%,擺脫陰霾。
「新世代政治」象徵意味濃厚的這張亮麗的經濟成績單,得來不易。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、到2003年SARS的這段期間,新加坡經濟一直處於起起伏 伏,中間甚至出現過兩年的負成長(1997年和2001年),這對獨立後曾維持長達30年的高度成長,並於1996年達到高峰的新加坡,實在是一大難關。
就任為新加坡第三任總理之後,看得出李顯龍企圖心旺盛,並對財經議題頻頻出招:
第一步,他所採取的策略是:「走出中南半島,迎接大東亞。」直屬他監督(李顯龍兼任財政部長)的淡馬錫控股集團,在亞洲攻城掠地——淡馬錫集團控股下的 32個公司,就有9個是最近三年買進的。其中,以收購大中華地區的金融機構特別令人矚目。淡馬錫收購大陸的中國銀行5%,大陸中國建設銀行和台灣的玉山金 控各6%,另外他也是韓國第三大金融業者,HANA金控集團10%股權的股東,又買了印度ICICI銀行。
第二步,他打破許多傳統禁忌以發展經濟。李顯龍服役時期的同事、現任外交部長楊榮文,三年前提出包含賭場的綜合娛樂區計畫,一度引起老一 代政治家公開發言反對。但李顯龍仍宣布在濱海灣和聖淘沙島,成立兩座各造價新台幣1000億元以上的綜合娛樂區(Integrated Resorts)。
水為財!研發技術輸出服務
第三步,他接續前總理吳作棟的多年努力,全部完成了四座新生水計畫(NEWater)的回收用水廠,解決了困擾新加坡多年的民生用水問題,更讓原本缺水的 新加坡可以到世界去推廣污水處理與海水淡化技術。而背後更重要的政治意義,就是向還有60年國際供水合約的馬來西亞宣示:新加坡的水漲價與否,不是任由馬 來西亞可以片面決定的,同時新加坡在水供方面已經可以自給自足。雖然目前,新加坡的居民飲用水,仍有七成來自馬來西亞,新生水多半用在裕廊工業區等工業用 水。
第四步,他要讓新加坡變成亞洲的瑞士,為剛崛起的亞洲新富階級提供財富管理服務。擁有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碩士、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學士(數學、電腦雙主修,獲得當年劍橋第一等榮譽學位)的優秀背景,李顯龍卻一開始就在財經議題嶄露頭角。
他重視經濟,從1997年被前總理吳作棟任命為財政部金融管理局的主席開始(相當於台灣的金監會主委)。當時他的改革方向有兩個重點:第 一,修法大力推動資產管理條例,讓歐美的財富管理、私人銀行等專做金字塔頂端的金融業者,可以在新加坡營業,開始分食原本由瑞士一枝獨秀的市場。第二,放 寬對新加坡幣的管制,讓新加坡幣得以國際化。這個政策讓個人和銀行都可以更自由地依照市場做出決定。一旦新幣無障礙地和全球外匯交易市場互動,新幣迅速成 為國際金融界的寵兒,不過新加坡政府並未刻意加速國際化過程。
今天新加坡以蕞爾小島,居然可以排在紐約、倫敦之後,成為世界第三大的外匯交易中心,李顯龍居功甚偉。果然,在他掌舵下,新加坡的經濟拉 出長紅,2006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高達7.7%,整體進出口貿易額激增13%,達8100億美元,新加坡的房市狂漲,聖陶沙的豪宅喊出千萬新加坡幣(約新 台幣2.1億元)的天價,在2006年9月份經季度調整的整體失業率降到2.7%,比2003年最差時期的4%少1.3%。
新加坡如何走過1997到2006年的震盪,找到戰後第二次高速成長曲線,台灣能從學到什麼?本期刊出李顯龍總理的精采專訪,3月號有更精采的新加坡再度起飛報導。以下是專訪精華節錄:
新觀光/掙脫保守形象,新加坡要以博弈轉型新型旅遊,展開屬於自己的第二雙翅膀
《遠見》問(以下簡稱問):新加坡從1997到2003年的總體經濟狀況起伏不定,當你在2004年8月12日接任總理時,心中有規劃什麼發展藍圖嗎?
李顯龍答(以下簡稱答):其實我接任時,國家已穩定,SARS過了,經濟開始復甦。這幾年來新加坡一直處於一個轉捩點,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崛起,影響整個亞 洲,也影響新加坡。新加坡的社會結構也開始變化,1965年獨立後出生的新一代新加坡人開始進入中年。政治也是,需要新一代領導人。我們得開始思考,新加 坡需要怎樣的經濟?政治體系?政府和人民對國家的認同又應該有什麼調整?這些都是長期的問題。所以不只是更換總理的問題,是整個國家的轉捩點。
問:1990年代初新加坡就要發展第二雙成長的翅膀(Second Wings),並且走向當時正要起飛的大陸。此刻新加坡是不是終於看到那第二雙成長的翅膀? 答:我們還需要努力。開始談Second Wings、區域化,是在1992年,那時中國對世界的影響還沒這麼大。15年後,情況變得比1992年更迫切,競爭趨勢比1992年更激烈。跨國公司和 亞洲國家,也提升了素質,所以我們更不得不向前走。依我看真正的問題不只是走向區域經濟,還要有企業家精神。因為新加坡經濟在1980到1990年代,很 大程度地倚賴跨國公司。他們帶來投資、科技、市場,和就業機會。但長期來看,我們不能只靠跨國公司,因為跨國公司可以到新加坡,也可以到其他國家,我們要 靠自己的公司、企業家、投資自己的知識產權,不只是替他人打工,新加坡要有新構想、打開新境界,這就是經濟轉型。
政府做莊 預計吸引千萬遊客
問:新加坡(李顯龍在2005年4月18日的國會演講中,公開宣布內閣已通過興建兩座綜合度假勝地,包含賭場的最新政策),已分別公開招標 完成兩座造價超過1000億台幣的整合性度假勝地(Integrated Resorts,簡稱IR),IR會是你目前最重要的政策嗎?
答:IR是經濟轉型的一部分,象徵意義很重要。IR之前、自1960年代以來,我們一直反對賭場。但自2000年後全球賭場的素質提升了,所以我們重新思考,花了兩年多時間才形成共識。
最早是楊榮文准將(現任外交部長)在貿易工業部長任內提出來的。他是天主教徒,本身相當保守,原本是反對賭場的,但當他聽完旅遊局的簡報後,開始擔心,如果旅遊大趨勢是如此(結合博弈賭場的豪華度假村概念),我們不跟著走的話,就會遭受很大的打擊。
如果我們失去觀光優勢,會有很大的問題。你要讓遊客來新加坡玩些什麼?遊山玩水?但我們的山水不多(笑),只有新加坡河。歷史也不長,只有 200多年的歷史,要做城市觀光、體驗生活,住一、兩天就夠了,對經濟助力不大。如果我們要讓遊客多住幾天、多玩一些,就必須有賣點。IR就是我們的賣 點,兩個IR預計到2015年,將帶來1700萬遊客,對經濟貢獻很大。
而且不是只靠賭場,是靠大型的綜合性旅遊設施,有購物廣場、有餐廳、有國際會議中心、博物館、演藝廳,還有全家都能共享的整合性休閒設施。但如果IR內不能開賭場,還能不能吸引到剛才這些活動?我想很難。
開明溝通 為了未來扭轉傳統
問:開設賭場你會很掙扎嗎?
答:我最初也是反對,因為新加坡長久以來都堅持不要賭場的立場。會議中心等服務設施,新加坡本來就都有了,IR能不能保證成功?還很難說。本來我的態度 是:這是有風險的,其實也有部分新加坡人很反對賭場,所以我們花了一年,在國會談,展開正反兩方徹底辯論,再訴諸社會集體意見,跟公眾談,最後沒辦法,還 是決定要做。
問:很多人分析新加坡2006年能有7.7%的經濟成長,是因為IR帶動火車頭效應?
答:IR可能不是火車頭,卻是個象徵性的、最容易讓人瞭解的政策改換。過去不賭,現在准許企業家有條件地設立IR,就是明顯的跨國招商訊 號。 這對新加坡的國際形象也有利。很多跨國公司注意到新加坡改變了,過去他們認為新加坡太保守了,這些印象是錯誤的,卻很難打破,因此我們要用IR改變這個保 守形象。如果是美國,走錯路,還有整個美洲大陸當基礎,上海也有整個大陸支撐,舵稍微轉彎,不會打翻整艘船。但新加坡只是個小城市,走錯路沒有辦法回頭 了,所以我們要很小心,要比台北市長還小心。(笑)
新東亞/咬牙挺過金融風暴後,新加坡開始培植三大重點產業,做為揮軍東亞的基礎
問:從1997年到2003年的經濟震盪,是1965年建國以來沒有過的,這段時期學到什麼?
答:好幾個。第一,我們是一個很小、很開放的經濟體,如果區域震盪的話,新加坡肯定受到影響,沒有辦法把區域問題拒絕在門外。
第二,儘管新加坡只是個東南亞小國,但如果政策搞得好,還是可以脫穎而出。所以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,東南亞各國的貨幣匯率都貶,只有新加坡元非常穩定。當然股市沒有辦法,但只要匯率穩定,國際金融業就會對新加坡維持一定信心。
第三,人民的反應也很重要。1997年後,金融風暴一度愈演愈烈,於是我們決定緊縮公積金的繳交率,讓企業界的雇主為員工提撥公積金的繳交率從40%降到30%,但這樣做,必須得到工人的認可。
問:縮減的部分是雇主提撥的?
答:是的,自己提撥的部分不受影響。
問:等於工作者的福利減少?
答:對,因此必須得到工會同意。後來工會支持我們,1998年降到30%。但到今年已恢復到33%。現在經濟開始恢復,未來可能再加一點。
問:現在增加提撥率,企業主負擔增加,企業主不會支持吧?
答:所以我們要很小心,不要恢復太快。
問:當初工人也不支持吧?
答:但我們解釋給他們聽,加上他們每天在電視上看到當時印尼、泰國、韓國的情況。他們知道這是整個區域的經濟問題,這不是政府的錯,也不是政府製造出來的把戲,是很嚴重的事。
「最好的福利就是保留你的工作」,我們就是這麼說,不然裁員規模很大,更痛苦。新加坡的勞工、資方和政府都很和諧,這在全世界都很難看到。
搶智財錢 鎖定水、生技、IDM
問:可以談談去年你推動的新加坡國家研發委員會的政策嗎?
答:我們預計五年內花50億元新加坡元(約新台幣1067億)做研發(R&D),希望建立自己的知識產權。不過要做世界頂尖的研發,不只要靠新加坡人,還得靠全世界的研發人才。
如果你到世界一流的研發機構,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、史丹佛大學等,你會發現那裡聚集了世界一流研發人才。我們也正在吸引全世界的科學家、人才來新加坡工作。
問:以前沒有這樣做過嗎?
答:以前有,但規模較小。新目標是要讓R&D支出達到國內生產毛額(GDP)的3%,現在只有2%。
但我們必須有針對性,比較有潛能的項目才投資。現在決定主要在三個領域,生物醫藥科技、數位媒體、水資源處理科技。
問:為什麼是這三個?
答:生物醫藥科技我們已經做了一段時期,尤其生物醫藥科技和智慧產權的密切聯繫,對我們非常重要。而且我們發現生物醫藥科技和電子業有一樣的龐大潛能;如果要長期保留製造業,不能沒有生物醫藥科技。
互動媒體(Interactive & Digital Media ,簡稱IDM)則是一個新的經濟項目。其實我們要做,條件不容易,不只投資規模很大,創新藝術人才也很難找,我們必須引進這些人才。
第三,新生水科技。主要是我們本身有需求,亞洲其他國家也有需求,像中東、中國大陸,甚至澳洲;我們有些公司做了投資,相當成功。
問:觀察新加坡發展,好像總是密切跟隨世界大趨勢,是新加坡很努力地爭取機會?
答:我們沒有別的選擇,我們是東南亞小國家,得跟世界上所有大國搞好關係,把握我們的優勢,才能跟他們打交道。
就像一首歌說的,「Anything you can do, I can do better.」,你做得到的,我做得一定比你好。
因為我們能做得到的,西方國家都做得到,只是速度、便利的問題。因此我們必須走得更快,找新的經濟領域,創造其他國家還沒有創造的經濟條件。
例如知識產權。大國要管制不讓別人偷偷製造藥品,並不容易。但新加坡小,可以好好控制知識產權。像摩托羅拉(Motorola)就還在新加坡製造手機,雖然成本較高,但他們覺得這裡比較不會走漏知識產權;製藥業也是如此,所以新加坡的製藥業這幾年增長很快。
新金融/看準亞洲新富荷包滿滿,下一步,新加坡要搶下亞洲金融管理中心王座
問:你們怎麼緊緊抓住崛起的亞洲?能否舉例說明你們的策略思惟?國家新定位?
答:在中國我們很早就有蘇州工業區合作項目。新加坡自有一套做事方法:新加坡把軟體移轉給你,換句話說,透過蘇州工業區,大陸官員吸收到新加坡的經驗,新加坡也適應了中國國情。
工業園區做好後,可讓其他省借鏡。所以1994年後,各省市都知道這個新加坡工業園區;去其他省,都聽得到新加坡的名聲。
在印度,我們也簽訂了史無前例的經濟合作協定(簡稱ECA,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)。其實印度整體來說是保護主義的,但剛好他們有一個向東看計畫,我們就告訴他們,新加坡可以是一個起點,如果雙方可以簽訂自由貿易協 定,不只帶動雙邊貿易,還能讓東南亞和東亞都注意到印度的改變。
2005年和印度簽訂的約,之前共談了兩年。這很不容易,因為印度的國情很特殊,這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自由貿易協定。
我們覺得要跟著亞洲的騰飛,不能只跟著中國,我們要有多方面經濟聯繫。
鼓勵合作 輸出財富管理服務
問:現在你們對中東也很有興趣,這兩、三年密集地去中東?
答:我剛去中東一趟。這是我第一次去,不過前總理吳作棟去了很多次,外交部長也去了很多趟,我去了杜拜、卡達的杜哈、沙烏地阿拉伯,共三個地方。 中東對新加坡很有興趣,他們認為新加坡肯定有可以借鏡的地方,像是公司、政府的運作模式,他們都想要和我們合作。我們也很願意趁這個機會,多瞭解這個曾長期被我們忽略的市場。
問:何時開始這麼重視中東?
答:大概兩、三年前開始。
問:為什麼是那時候?因為油元漲嗎?
答:可能是油價漲之前,但是差不多那時。
問:精準地說,新加坡對中東的策略是什麼?
答:主要是經濟合作。跟中東進行貿易,提高雙邊貿易額,希望他們來運用新加坡的金融服務業,也鼓勵我們的廠商、銀行去中東招商,當然也希望有比較深的文化交流。
19世紀末、20世紀初,中東對新加坡曾密切交流,當時有不少阿拉伯商人在新加坡住下來,所以我們有一些阿拉伯後裔,如果你們去亞拉街,那邊有一個小小的阿拉伯角落。
他們傳統的關係是和倫敦、紐約,依靠西方的經濟,但現在他們想要和我們聯繫。因為他們覺得儘管現實上,仍然必須要依靠西方做生意,但是在西方他們又覺得不太受到歡迎。
問:所以新加坡可以做為他們進入亞洲的門戶?
答:他們也想到東亞、東南亞投資,但不全瞭解東亞、東南亞的社會、政治情況。我們比較瞭解,所以可以和他們合作,聯合投資,或是找一些共同的機會。
建立金管系統 才能吸引金源
問:另外我們在台灣也發現新加坡最近的私人銀行業務蓬勃發展,台灣很多優秀的金融人才,都被新加坡挖過來工作?
答:這個最好是韜光養晦,靜靜地做,不要多談。
私人銀行是我們金融業很重要的一部分。私人銀行或基金管理的業務,必須依靠整個金融體系的透明度、誠信、管理和監理,系統的建立非常重要,不容易做得到,因為需要整個國家的制度和體系的配合。
此外,官員素質也要能跟得上,行政風氣要夠清廉、能配合國際金融的效率等,而這些新加坡都可以做到,從1997年開始推動,也是一種改革開放的方向。
我們以前,金融業管制得非常嚴厲,有很多新的服務或新的金融商品,我們當時都不贊成開放,因為我們覺得太複雜、不容易管,人民也不瞭解。但是到了1997 年我們檢討發現,如果繼續管得這麼嚴厲,金融業的大餅只能增長到某個程度,以後要更上一層樓就很難。對待人民也不能像保姆一樣,總是一直保護他們,這樣不 行。所以從1997年開始,我們就一步一步開放,剛好就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前。
問:你們不是有一個定位,新加坡要做亞洲的瑞士?
答:有人這樣說。
當然亞洲的瑞士不只一個,還有香港也有類似定位,東京也想要做,長期來看,上海也是潛在競爭者。
問:那麼新加坡的優勢是什麼?
答: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優勢。東京的優點是有日本的內需經濟做基礎,但東京的金融業是面向日本的,以日本本國為中心。香港規模可能和我們不相上下,有些業務甚至比我們大,他們的重點是中國或大中華區。
但新加坡走的是比較國際化的路線,我們本身是講英語的社會,對金融業有很大的好處。不只是依靠中國,而是為整個亞洲服務,包括中東、印度、澳洲,並且和世界其他主要金融中心,倫敦、紐約或是巴黎,聯絡起來成為一個重要的亞洲中心。
另外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政治穩定,如果我是投資人,對新加坡長期的政治穩定有信心,也會願意把資產放在新加坡,讓新加坡管理。所以不只是技術上的考慮,也有整體大環境的考慮。
新期許/權力會更替,政治是嚴肅的,要誠實負責任,也需要更多深思熟慮
問:愈來愈多人說,新加坡變好玩了。最近還有一個「國家品牌指標」(Country Brand Index)跨國調查,說新加坡夜生活是世界第二名(僅次於義大利),總理如何看這個調查結果?
答:我們以前沒有那麼單調吧,這是形象改變。我們的管理漸漸開放,同時現在有很多藝文小團體,從事文藝活動,有些演戲,電影、唱歌、跳舞的表演藝術人才,說我們的「夜生活」豐富,其實是錯誤的名詞,應該說我們的文藝生活是很充實的。
問:這是政府刻意營造的嗎?
答:我們允許他們發生、鼓勵他們發生。我們只能製造條件,讓藝術家有些便利,例如表演場所、得到津貼,政府會提供補助。但是藝術家必須有興趣、才華,必須能組織起來,把優秀作品創作出來,如果條件太容易,對文藝界來說,不夠挑戰。
問:你曾在2006年國慶演說上說,提到台灣的電視節目「全民亂講」,你說,為什麼台灣人不能全民好好講?你當初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?
答:我不能批評別人的國家,我只是說政治是必須有條理的,為人民爭取福利的,必須是乾淨、誠實、不貪污、負責任的。
有些人說新加坡的政治很單調,如果你到我們的國會,沒有戲看,只有聽演講,但是聽他們所談的事,所討論的問題,這些議員都是經過深思熟慮,這樣的國會,這樣的政府、政治系統,我想對新加坡是好的。
如果我們要有長期的穩定,政府要考慮的不能只是下一次的選舉,而是長期問題。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政治環境,可以討論新加坡的基本利益是什麼?國家發展的基本方向是什麼?這些前提,必須有清楚認識,一旦這個大方向決定了,細節可以討論。
我們的領導人物,必須是人民可以尊敬、支持的。如果人民不支持領導,或鄙視領導,是不像樣的,這對國家不好。
問:你這樣說,許多台灣人都會很有感觸。
答:先進國家的調查,像西方國家對政治人物的社會聲望調查,結果政治人物的排名,還排在二手汽車推銷員之後。
不是說政治家必須高高在上,而是說領導人至少有責任,注意自己是社會的公眾人物和意見領袖,要時時留意自己的行為舉止。人民對你有所期望,你也自己應該知道怎麼做。
問:2004年你就任總理前曾訪問台灣,最後可否分享你對台灣的建言?
答:你們有很多人才,經濟、技術也很先進。在台灣所謂的中小企業,對新加坡而言都算是大企業了。現在最重要的是政治問題、還有兩岸關係,如果處理好的話,台灣其實有很多優勢。
留言列表